汾阳是驰名中外的“汾州核桃”主产区,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曾荣获“中国干果经济林核桃之乡”、“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金奖”等殊荣,2013年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世界核桃大会。但这些殊荣的背后却隐藏着汾州核桃人多年的“隐痛”;全市现有50余万亩核桃林,正常年产却只有1.2万吨,亩均产量不达新疆、云南的二分之一,美国的十分之一;品质更是参差不齐,导致质次价低收入差。如何加强管理、提高产量,提纯品质、增加收入,使汾州核桃尽快实现“一村一品”,成了汾州核桃人共同的追求。近年来,汾阳市协和堡村进行了——
有效偿试汾阳市栗家庄乡协和堡村位于市区西4公里,耕地面积1800亩,全村637人,农民收入以农、林为主。2005年新班子上任后,经过参观、学习、对比、论证,认定只有大力发展核桃经济林才是协和堡兴村富裕之路。于是响亮提出了“栽核桃树、兴核桃业、富核桃人”的口号,全村总动员,集中连片栽植核桃林,三年时间实现了核桃林栽植全覆盖。
但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他们发现随着核桃树的陆续挂果,总产增加了,但单产及价格上不去。怎么办?经过向专家请教和市场求证,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大规模走品种化改良的道路。
为找到适宜本村发展的品种,支部书记张效其多次外出走访核桃管理好、效益高的村庄,买来各类核桃管理技术书籍学习,经过反复琢磨,他选择了礼品2号。2006年,他选准接穗,首先在自己地里进行高接换优试验,第二年树势得到恢复,第三年产量与同等树龄树相当。由于品种统一,果型一致,采收下的核桃以高于市场价10元左右的价格出售。实践成功后,他果断将这一品种在全村进行了推广。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组织专业队伍采取春季插皮舌接和夏季嫩枝方块芽接的办法对全村核桃村进行了高接换优,并全部成功。正常年景的2012年,该村高接换优后的1300亩礼品2号总产近20万斤,亩均单产150余斤,比全市平均单产80余斤增产85%;
市场价格25—30元/斤,比全市平均价格15元左右增加70%。尽管价格高,但还是供不应求,果未落地,就有收购商提前预定。2013年经严格推荐、考核,该村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一村一品”定点示范村。在协和堡村的示范带动下,现在全市已有数十个村确定了适合本村推广的核桃品种开始进行高接换优。目前,全市高接换优面积已达11000余亩。
近年来,全国各地同行慕名而来参观学习的日益见多,都问及同一问题:就是通过高接换优实现“一村一品”的——
具体做法一是典型带动。高接换优,技术要求高——必须具有丰实的实际操作经验;恢复周期长——需三年以上才可完全恢复正常挂果;所需费用高——5-15年挂果树最低成本单价约需20—40元左右效果最好;实施时段短——黄金芽接时段为6月份1个月左右时间,尤其是高接换优至少两年内没收入。因此,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是必须提高林农参与的积极性。
协和堡村支书张效其既是核桃技术管理的土专家,又是该村“一村一品”的积极倡导者、实践者、组织者。在人们普遍观望等待的目光中,他率先在自己地里示范并一举成功,干部、党员紧跟而上,看到效果广大林农纷纷争先报名。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典型的示范效应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二是科技推动。一方面,他们通过走出去学,引进来教,手把手现场示范等方式,培养了一大批“高接换优”、综合修剪等方面的实用技术人才,基本实现了一户一名实用技术明白人;另一方面,他们积极探索通过滴灌施肥技术,经聘请农业专家对有林地块土壤的肥力、酸碱性微生物等情况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得知该地块所需补充的微量元素及用量,然后,通过测土配方技术将所施肥料融入滴灌畜水池,有效保证了“换优、修剪”后核桃树势尽快恢复所需的营养和水源。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发展了以核桃苗木繁育、中药材、花生、豆类等为主的林下经济,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三是政策牵动。做为全市农村的一项主导产业,政府始终把对核桃经济林种植、管理的扶持放在重要位置,从2008年市政府出台200元/亩的补助政策,到2011年调整为千亩以上集中连片种植补助600元/亩(千亩以下种植补助不变),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林农的种、管极积性。2013年,吕梁市政府出台的核桃经济林综合管理三年倍增计划,对列入计划的经济林进行以修剪、高接换优、施肥、中耕锄草、浇水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管理,每亩400元的补助政策(吕梁市政府补助200元,汾阳镇、村、户三级自筹200元),如雨后甘霖,得到了林农的积极拥护和踊跃参与,分布于核桃主产区三个乡镇的一万亩示范林,带动了全市五十余个村上万户近十万亩的经济林管理,1.2万余人主动投入到这项活动中,重栽轻管的现象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四是合作互动。为有效整合人力、技术、农机等资源,他们采取农民自愿双向选择以核桃树入股的形式成立了由有一定管理经验和嫁接实践技术人员组成的协和堡核桃专业合作社。同时,他们还购置了微耕机、三轮车、拖拉树等农机及修剪、治虫设备。采取“八统一”服务,即:统一嫁接、浇水、修剪、施肥、锄草、治虫、采收、收购。有效提高了管理效益,降低了生产成本。合作社的成立得到了广大林农的积极拥护,相邻各村农户也纷纷要求加入。目前,合作社成员已达151户,入股核桃树达到了2万余株。
几多艰辛,几多收获。从协和堡村的实践效果看,他们不仅收获了成功,而且也使我们收获了——
几点体会一、“一村一品”是农村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经。
目前,汾阳市涉林乡镇12万农民的年均收入中,三分之一以上靠林业,然而,协和堡村由于实现了核桃经济林“一村一品”产业化发展,核桃干果及苗木等市场好、价格高,林农仅林业产业收入一项就达人均1万余元,占到总收入的90%。全市289个行政村如果能紧紧抓住吕梁市政府大力扶持核桃、小杂粮、食用菌、畜牧养殖、适时蔬菜、林下经济等具有地方特色产业的有利时机,努力打造符合本村实际的主导产业。那么,农民收入就有了稳定的来源,农村面貌也必然会焕燃一新。
二、“龙头企业”是助推现代管理、科学管护的动力源泉。
协和堡村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汾州裕源土特产品有限公司的大力扶持和鼎力帮助。2010年他们通过流转的方式,租赁了协和堡村500亩耕地50年,引进了美国最先进的种植模式(株行距6×7米)及管理办法进行品种化种植试验,管理上,他们努力探索与国际接轨的管理理念,重金聘请美国、澳大利亚核桃专家来汾现场指导;资金上,他们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多方面尽可能的给予帮助,起到了互利、双赢的效果;从相互关系上,他们成了村民自觉推进“一村一品”换优工程的动力和现代管理的依靠,而“一村一品”经济林的发展,则成了企业展示自身实力的形象和名片。现在,他们象类似的基地,在全市已发展到数十家。我们的各涉林村应紧紧抓住裕源等龙头企业不断做强做大的有利时机,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合作共赢。
三、“合作组织”是林农集约经营、长效投入的增产保障。
规模连片的“高接换优”及其综合管理需坚持数年,长抓不懈,尤期需要一个懂技术、会管理、群众基础好、工作责任心强的坚强组织。三年一换届的村民委员会很难保证其连续性。协和堡村通过协和核桃专业合作社统筹、组织综合管理的做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全市现有的105个林业专业合作社是经济林增产增收系统工程中强大的技术组织和管理力量。他们中几乎集中了全市农村经济林管理、修剪、嫁接、育苗、种植、治虫等方面的所有乡土人才,我们只有很好地把他们有效组织起来,积极性调动起来,核桃种植大市成为核桃产量强市的梦想才会尽早实现。(作者:汾阳市林业局 杨景保)
摘自吕梁日报2014年7月10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