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开放时间: 汾阳市图书馆365天,天天开馆!
汾州古迹———庆成王府
日期:2016年12月19日 来源:本站原创 

 

    汾阳自古以来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他们为汾阳的历史文化留下了浓重的色彩,为汾阳人民树立了榜样,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进,不断发展。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汾阳今日的辉煌。笔者今天带大家走进汾阳历史上著名的明庆成王府,感受这座明朝王府的魅力。
    庆成王简介
    庆成王,明庆成王朱济炫,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嫡孙。朱济炫是晋恭王朱与妃樊氏所生庶四子,朱是朱元璋与马皇后马秀英所生嫡三子,明成祖朱棣之哥。
    济炫降生后报到太祖处请封,太祖正在御庆成殿设宴,得太监禀报后龙颜大悦,遂以该殿名“庆成”赐之为号,所以众多郡王中独济炫不以地名封。明永乐初(1403年)封潞州,后于永乐十年(1412年)以从征有功住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市),明宣德四年(1429年)薨,谥号“庄惠”。
    庆成王府
    起初,汾阳城内只有庆成王府一家,后来晋恭王之子永和王初封永和,最终定为汾阳,于是汾阳就有了两座王府并存的特殊现象。世人则以东西府称之,庆成王府在东,故人们俗称其为东府。
    晋恭王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三子,亲王府设在太原。作为孙子辈的庆成王把郡王府筑在汾阳城内,可见汾阳当时在三晋大地的名望之高。这座王府从永乐十二年到崇祯十七年,世系传了十一、二代。
    庆成王府设于古汾阳城内东北隅,由明代汾州署改建,占地3.3万平方米。庆成王府在汾阳城存在了二百多年,子孙繁衍共十一代。由于人口的急剧膨胀,分宅府第遍及城内。以至明嘉靖年间,汾阳籍榜眼孔天胤(朱门外甥)撰《东关建城记》时惊叹:“夫汾编氓十万,城中居者不及什一,而占东郭外者,殆十之三焉。”由此可见,当时汾阳城几乎成为除官府、寺庙之外,一座富丽堂皇的庞大皇城。与皇室无关的黎庶百姓,只能挤住东关。庆成、永和二府及其朱姓在古汾阳的繁衍壮大,客观上带来了京城文明,有力地促进了汾阳经济的发展、民俗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后来数百年文化的崛起。
    庆成王府今何在
    庆成王府设于汾阳城内东北角,(今汾阳市太和桥街山西省汾阳监狱),靠北边的一段城墙,作为监狱的围墙尚存,已包砖修茸一新;靠东边的一段城墙横贯监狱南北,早已无存,但由于城墙内外落差较大,遗迹仍明晰可辨。庆成王府是在明代汾州署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占地约三万平方米。民间传说府内设有“承恩殿”、“太和殿”、“千寿宫”等。“太和殿”外有用汉白玉修建的“太和桥”,桥下有引进的马跑神泉长流水,桥南太和桥街街长400米,宽4米,有三座南北向的过街牌坊,并立有御赐下马碑。清朝初年改建汾州府文庙时,太和桥被毁,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扩建山西省汾阳监狱时,文庙也被拆毁。在庆成王府的遗址上发现过许多明代景德镇青花、斗彩瓷片,有“玉堂佳器”、“大明成化年制”、“宣德年制”等精美瓷片,也发现过一块横式“寿”字碑,四角有龙纹图案。
    庆成王府书祠豆腐巷北口的报恩寺本为明代庆成王府家书祠,用于教学和文人交流。清朝改为报恩寺,民间俗称“姑姑寺”。

 

                                                                                                                                  摘自吕梁日报2016年10月13日第6版
    庆成王府带来的皇家风范以及京城文明,促进了皇家文化和民间文化的交流,奠定了汾阳数百年的文化底蕴,发展了汾阳当地的经济,极大地丰富了民俗生活内容,特别是当地的饮食文化,至今仍保留着十分讲究的地方特色,其朱姓在汾阳的繁衍和壮大,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版权所有:汾阳市公共文化发展服务中心 2011-2024

地址:汾阳市鼓楼西街南侧7号楼 邮编:032200 电话:0358-7225440

晋ICP备1100113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