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文峰塔历史不算久远,追寻自身的建筑背景也不复杂,之所以能成为汾阳人必需品的精神塔、文化塔,在于塔本身的文化承载,以及它根植于汾阳古往今来一脉相承的文化大背景。
全国各地以“文峰”二字冠名的塔有许多,文峰塔也称风水塔、文笔塔等,在全国各地屡有兴建,或高阜、或街口,均依风水家看“气”定脉。此乃明清以来儒、释、道三教思想合流以后的必然产物。大多是古代人们为使当地文风、文脉顺达,多出人才,根据风水理论而建造的,具有观赏性和标志性双重意义。在山西省汾阳市城东两公里的建昌村,就有一座建于明末清初的文峰塔,雄伟挺拔,高度位于全国古塔之首,是我国文峰塔中的杰出代表。
远观汾阳文峰塔,全塔均为砖结构,由下至上分为塔基、台明、塔座、塔身、塔刹等五大部分,共13层,维修后精确高度为84.93米,外廓呈平面八角形,占地面积217.8平方米。从第一层塔门可进入塔内,塔室内有空井,上下贯通,从底层塔室仰视可见最上一层之天井,天井上加木制棂窗井盖。塔之梯道设于塔室与塔外壁之间,围绕塔室逆时针转折向上。通道外口设有拱券窗,塔道及塔窗宽阔顺畅,采光充足,充分考虑了游人攀登、休息和远望的用途,让人在心旷神怡中完成登塔之旅。塔身内室呈平面方形,塔室之间以转折回廊式阶梯塔道相通。整个塔身上下层之间收分显著,塔体轮廓线斜直向上,外部层数与内部层数一一对应,塔心室一至十三层面积相等,雄伟挺拔,被誉为“中华第一塔”。
近代汾阳文峰塔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汾阳地震,文峰塔从顶上11层至13层,出现过宽大的裂缝,第13层的东北角,也遭到了毁坏,文峰塔遭到严重破坏。
文峰塔与朱之俊
关于汾阳文峰塔,清康熙《汾阳县志》载:城东五里魏家碱场,庵后有文峰塔。顺治间,朱沧起曰:“汾西山耸立,而巽地(东南方)无文峰塔以应之,为缺陷事”。该志“科目”卷中又云:“朱临,字咸贞,朱之俊子,顺治四年 (1649)拨 贡。康熙四年 (1665) 授龙南(在江南省南部)知县,十年丁艰 (父 丧)归葬亲,碱场塔继父志续成之”,塔西建祠。读上述方志史籍,方可拨开罩在文峰塔上的重重迷雾,看到朱之俊倡建文峰塔的史实。
朱之俊字擢秀,号沧起。汾阳大向善村人。生于明万历二十四年,卒于清康熙十年。明天启元年中举,二年壬戍进士,23岁入翰林迁国子监(太学)司业,明崇祯元年充会试同考官,转翰林院侍讲,后奉诏吴越之行。明崇桢四年因涉嫌魏阉逆案罢官归里。清顺治二年四月,又被刚刚入主紫禁城的清廷,授予内翰林书秘院侍读,篡修明史副总裁。
在朱之俊的视野里,汾阳“西山高耸,而巽地无以应之,为缺陷事”。不利于多出人才,出大人才。于是,倡捐构建汾阳的整体“风水”,即:在石盘山(老爷山)上建玄天上帝庙,以象征官帽;在文湖潴城畔建文峰塔,以象征墨海及如椽巨笔;在冯家庄架设引“马刨神泉”之水的攀龙桥,以疏通文脉。清初又将明庆成王废府改建为汾州府文庙,以振兴文运。
在朱之俊“风水”理论整体构架中,文峰塔是浓墨重彩之笔,是其坐标上昂首云天的标帜性建筑。不管怎么说,文峰塔修建后,在清代汾阳果然先后出了载誉京城的翰林院大学士曹学闵,福建巡抚韩克钧,浙江布政使宋其源以及洋洋数百名进士、举人。民国年间,又孕育出建国后的省政协副主席冀贡泉,以及他的儿子,新中国第一位联合国副秘书长冀朝铸,第一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冀朝鼎。
远眺文峰塔,拔地擎天,高耸入云,像一支饱蘸文墨之如椽巨笔;近观塔身修长俊秀,翼角高挑,檐铎宝顶精铸,琉璃华彩熠然。盘旋拾级,内可近瞻观音及十二生肖容貌,外可远望八方。幽静的农舍、平整的园田、起伏的山峦,无不尽收眼底。1998年5月在汾阳人民及省、地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汾阳市人民政府对文峰塔实施维修,2000年12月维修工程结束。华夏第一高塔重新放射出绚丽的光芒!2006年5月25日,汾阳市文峰塔作为明清至今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文峰塔与著名建筑结构专家曹时中
国际著名建筑结构专家、世界级古塔纠偏大师、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曹时中先生对汾阳市文峰塔考察之后用“挺拔峻秀、结构合理、科学实用”十二字对古塔进行了总体概括,指出文峰塔所具有的五大特点。
一是文峰塔高度位居世界青砖结构高塔之首。高84.93米的文峰塔,其高度不仅位列国内青砖结构塔之首,而且在世界的青砖结构塔中也位列第一,是现存十八世纪初世界最高的砖结构建筑,是世界超高耸建筑的典型。
二是文峰塔承载儒、释、道三重文化。文峰塔的建造起因是儒家所倡导的科举制度,古人认为建塔可带来文运昌盛。文峰塔为笔,文湖为砚,石盘山为笔架,可知古人用心之良苦。文峰塔层数为十三,道学认为象征生命,而与十二生肖相结合,体现生命的轮回。塔置于汾阳低平之地,与吕梁山脚的石盘山相呼应,是从周易学中得到启示而为之。观音菩萨造像置于首层是佛学文化的体现。
三是塔内设置十二生肖国内独有。国内现存文峰塔众多,但除了汾阳文峰塔外没有第二处文峰塔塔内设置十二生肖。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种思维和形制创新,值得深入研究。
四是成功使用筒中筒结构世界罕见。塔身内室呈平面方形,塔室之间以转折回廊式阶梯塔道相通,外廓塔壁和内室塔壁组成筒中筒结构建筑。
五是塔体结构科学先进。一层只开小门而不设窗,二层设四个窗户相较三层以上每层设八个窗户,尽可能保持塔体的稳定性。三层以上每面塔壁均设窗户,可以从八个方向抵消风剪压力,减轻风力对塔体的破坏作用。
曹时中,从事建筑结构设计、科研、教学工作多年,曾任浙江省建筑设计院高工、浙江建工局总工,杭州曹氏建筑物纠偏加固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他曾纠偏扶正80多幢建筑,全部成功,如杭州舒公塔、上海青龙塔、太原双塔东塔等,也因参与拯救意大利比萨斜塔而闻名海外,国际舆论称他为“超一流纠偏大师”。他创造的曹氏建筑物纠偏理论与技术,获得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曾被《半月谈》评为1992年度中国十大新闻人物,也是央视《东方时空》第一批接受采访的“东方之子”。
摘自吕梁日报2016年12月22日第6版
版权所有:汾阳市公共文化发展服务中心 2011-2024
地址:汾阳市鼓楼西街南侧7号楼 邮编:032200 电话:0358-7225440
晋ICP备1100113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