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开上了小轿车“输血”扶贫与“造血”扶贫结合,产业发展与新村建设相融,小虢城村在新村扶贫,整村推进中告别了贫困,开始从“温饱”迈向“小康”。 走进村民张燕明家,正遇上他开着自家的面包车从城里回来。“柏油路通组连户,产业一大片,买辆车跑运输挣钱快。”颇有眼光的张燕明说,进城送菜,买东西,接亲,送人,一天要跑好几趟,比打工强多了。 行走在如玉带一般的乡间公路上,一辆辆摩托车、电动车不时从身边驶过,权吉开自豪地告诉记者,今年村里就新增了近20辆摩托车和电动车,张晓东等几户村民还买了小轿车。 住上跟城里人一样的房子,走上流金淌银的产业路子,农闲进书屋,看病不出村……时下,在小虢城村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村民们尽情享受着支部村委带领他们跨越发展的成果,幸福指数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
三年前:有女莫嫁小虢城,用的都是角角钱,住的房子矮爬爬,走的烂路弯又长。
三年后:庄稼青青田土平,玫瑰花儿迎春开,一朝做得此地客,潇潇洒洒不羡仙。
弹指一挥间,今昔对比,天翻地覆!2013年4月28日,笔者慕名走进汾阳市阳城乡小虢城村,所见所闻无一不显现出这个昔日贫困村的巨变!
村民住进了“小洋楼”
走进小虢城村,10多户村民正在忙着收拾自己的新房,贴瓷砖,抹水泥……忙得不亦乐乎。“再过一段时间就可以住新房了!”脸上朴实的笑容见证着他们的幸福。
“告别烂土房,搬进新楼房,能不高兴吗?”一个月前搬进新居的村民郝建文特别兴奋,一边收拾着家务,一边乐呵呵地与笔者聊着。
“怕下大雨、怕刮大风、怕电线短路。”见笔者一脸的疑惑,郝建文是解释说,他以前的房子是在1973年盖的,当时由于贫穷,七拼八凑将就着住了进去,后来随着房子的老化,一遇刮大风、下大雨,就担心房子被吹倒、淋垮,更担心老化的电线短路起火。
修新房郝建文是多年的梦想。他说,早10年就想重新建一套新房,但穷得连向亲朋好友借钱的底气也没有。
“要不是阳城商贸物流园区的建设,权吉开支书与张建文主任的大闯大干,建起了新农村,盖起了小洋楼让我们低价购买居住,修新房子我想都不敢想。”郝建文感激地说,特别是新一届支部村委班子上任后,村里和他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种优种玉米挣了4000多元,在商贸园区打工挣了8000多元,加上两个儿子在外打工的收入,去年就挣了3万多元。”手里有钱,底气也足了。郝建文信心满满,“照这势头,买小洋楼借的几万块钱不出两年就能还上。”
“2011年我们村人均收入才5000多元,2012年人均收入达到9000多元,翻了一番。”一旁的村主任张建文接过话茬,“再过二年我村要努力使户户住上小二楼应该不成问题”。
小伙子娶上了新媳妇
田成方、地成块,涝能排、旱能灌,特色彰显的农业板块焕发出勃勃生机,宽敞通达的路面连接村组,诺大的街心公园村民们载歌载舞,整洁文明的村容村貌勾勒出一幅和谐的新农村祥和图。提起过去,大家记忆犹新。村民李胜利感慨地说,过去没公路,下雨出门穿筒靴,打谷卖粮肩挑背磨……提起小虢城村,媒婆不愿来,女娃更不想嫁。现如今,仅2012年结婚的一个接着一个,都抢着要到小虢城村……没结婚的青年娃儿都有了女朋友。
“村庄像城市,农民真神气,汽车开进来……现在,我们的生活和城里头差不多,说媒的当然爱往我们村里跑,美女也争着往村里嫁了哟。”村民张宏文的话让大家笑得合不拢嘴。
摘自吕梁日报2013年5月13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