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琴成宏耀
“西医”是从国外传入我国的。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有美国基督教公理会的传教士来山西传教。他们实行“借医术以传教”的方针。汾阳医院正是这种“方针”的产物。1889年美国基督教传教士派文阿德医生来汾,以“借医术以传教”的方针,在汾阳南水井公理会内附设了一个“戒烟所”,为吸食鸦片的人戒除烟瘾。虽然当时该所范围很小,但通过戒了烟的人宣传“洋人戒烟少受痛苦”,使群众对戒烟所逐渐了解。因戒烟效果良好,换取了民心信仰基督教。戒烟所的规模因此逐渐扩大到以西医方式治疗一些内、外科常见病,特别是外科治疗深受百姓信任,由于疗效显著,随之信教人数逐年增加,从此西医也被群众逐渐接受。1901年文阿德扩大戒烟所范围,改名为“公理会汾阳宏济施医院”,业务扩大,开始雇佣少数华人,做一些后勤杂务工作,而医疗工作全部由外籍人员担任。1902年,文阿德大夫再度奉派来华,办理汾阳、太谷两地教会善后事宜(因为在义和团反帝斗争中,曾杀了一些在汾阳、太谷的美国人和其他外国人)。文阿德乘办教案之势,扩张教会。他把医疗工作和传道事务分头进行,把教会内附设的戒烟所改为公理会汾阳宏济施医院(简称施医院),地址仍在南水井教会内。其业务也有扩大,开始雇用华人。受雇者多半是戒了烟的人如康宁堡的张明瑞等。这些受雇者为数很少,其工作仅限于清扫院舍、接送病人、炊饭洗刷之类,医疗工作全部由外国人承担。由于当时反帝呼声高涨,加之多数群众对西医尚不信任,就医者仍然是少数,而且多属戒烟瘾的病人。1906年,美国基督教公理会派裴万铎来汾阳教区任主教。他上任后,把传道区扩展到晋西、陕北及内蒙等地,医疗事务也随之发展,不再局限于汾阳了。1909年美国基督教公理会派出一位刚从约翰·霍布金斯医科大学毕业,年富力强的专职医务人员---万德生来汾工作。到职后,他即为发展施医院筹谋策划,在西门街购了一处民房,作为病房、手术室及职工宿舍、食堂。遂将手术室从南水井搬来(南水井只留门诊),并招用仁岩村常富田、相子垣王清贵的父亲王兴(道正)、介休王子才等分别担任总务、副医(医助)等职。继而又聘北京协和医学堂毕业生马文昭(后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安介眉、张不凡等医师加强医疗,扩大业务。
由于数十年来医院搞戒烟及治疗疾病有一定成效,本地人对西医开始有了好的印象。同时,由于万德生与地方政府关系很好,所以地方上积极赞助建立新医院。允许将二府街道北的公地(前汾州府同知衙门故址),作为新医院地址。为了扩大医务,万德生与官方商定,新医院不再冠以“公理会”、“施”之类的名称,命名为“汾州医院”。双方协商妥当后,万德生返美度假,开始了新医院的经费募捐工作。
摘自吕梁日报2013年6月29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