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展开汾阳医院的历史长卷时,眼前会隐隐约约地浮现出一群老工友们的形象。他们谈笑风生,缓缓地向我们走来。你看那:候万庆、董福、李秉义、郝吉仁、郝吉彪、荣万义、靳大鹏、赵明元、范大富、李焕章、老王师、小王师、马师……。一个个精神焕发,风貌依旧。倏然间,他们又渐渐地消失了。这种朦朦胧胧的特别幻觉,只有像靳成康(靳大鹏之子)、荣继宗(荣万义之子)我们这一代人才会感受到的。这些普通工人,曾经是汾阳医院后勤战线上的一支生力军,如今都已作古远去了。在汾阳医院从创业到步步发展的道路上,洒满了他们辛勤工作的汗水,他们为医院作出的贡献,永远载入史册,我们深深地怀念着他们。
这些老职工基本上都是出生在二十世纪之初,个个出身贫寒家庭。二、三十年代,他们就离开家乡,走进汾阳闯生路。解放后,党和政府接管了汾阳医院,这些工人们分别被安置在厨房、锅炉房、茶炉房、洗衣房和机器房等各个工作岗位上。成为医院后勤战线上的一支有力的保障队伍。当了医院的主人,又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倍增。工作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十分高昂。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生活条件十分菲薄,粮食限制供应,而且大部分是粗粮。厨房的师傅们费尽心思,粗粮细做,运用良好的烹调技术,把饭菜做得尽量让大家满意。我每次来到医院就餐,父亲总是从厨房买来一碗红面擦尖儿,再浇半勺炖猪肉丁,那个香美,至今难忘。
那个年代,职工们的月工资只有30多元。供应粮食又有限,对苦重的男人们,不到月底就没饭票了,好心的护士们,饭票有节余,常常帮凑接济给工人们,共渡难关。那个年代的人们,心眼实,一门心思扑下身子干活儿,没有邪心杂念。坚守工作岗位如同士兵坚守阵地一样,从不擅离职守。困难时期,吞糠咽菜,身体浮肿,都坚持不离岗位。工友们相互关心,团结互助,谁有困难大家都帮。那种纯洁而又情感十分深厚的工友关系,凝聚成了一股坚不可摧的力量,战胜重重困难,一切为了保障供应。
这是一代平凡的人们,他们从事着平凡的工作。但他们又以不平凡的工作态度和拼命精神,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保障了全院一切工作的正常运转。一个个鲜活的形象,铸成了一组气势磅礴,令人仰慕的群雕,永远矗立在汾阳医院的光辉史册里,永远铭刻在汾医人的记忆中!(张建琴)
摘自吕梁日报2013年8月28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