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能源助力经济转型
随着全球性的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突显,积极推进能源革命,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寻找可持续发展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大战略选择。近年来,湖北通山县紧盯世界新能源发展前沿,加快核电、风电、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发展,规范小水电开发,四大能源板块格局初步形成,为建设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促进县域经济转型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是构建核电经济板块,力促县域经济不断发展。湖北是华中地区能源消费大省,也是能源资源匮乏大省,能源自给率仅为25%左右。地处通山的湖北咸宁核电站建成后,将有效缓解湖北省内电力供求矛盾,优化电源结构和电网结构。截至目前,核电项目前期工作已进入收尾阶段,累计完成投资20亿元。“大畈核电”已经成为通山县对外开放的一块金字招牌,拉动着相关产业向通山聚集。大畈核电建成后,年发电量约380亿度,售电收入近200亿元,可实现税收30至40亿元。在大畈核电项目的带动下,与之相配套的大幕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开始谋划;以核电配套产业为重点的环保低碳经济产业园已完成8.6平方公里规划,投入资金近亿元,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与未来核电旅游相配套的农业观光带、科普基地项目已纳入通山县“十二五”规划。核电项目带来的综合效应日益显现,产业链不断延伸,板块规模逐步形成。
二是构建风电经济板块,力促风力发电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与同容量的燃煤发电厂相比,风力发电每年可节约标煤0.8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2万吨。面对新形势,通山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坚决果断地承担起湖北省新能源示范项目、华中地区首座风电场——九宫山风力发电项目的建设任务,从土地、基础设施、税费等方面鼓励支持项目建设。九宫风电一期于2004年5月动工建设,2007年全部投入商业运营,总装机1.36万千瓦,年发电量2000万千瓦时,实现销售收入1300万元,缴纳税收100万元以上。目前九宫山风电二期工程已启动,规划装机容量1.7万千瓦,总投资1.8亿元。同时,富水湖风电场正在做规划设计。风电不仅给通山县直接带来绿色税收,而且围绕其探奥、科普游的潜力也日益显现。
三是构建小水电经济板块,力促水资源开发由无序向梯级转变。通山县境内河流密集,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据专家测算,全县水电蕴藏量为11万千瓦,可开发装机7.45万千瓦。近年来,我们紧抓被国家列为农村电气化县建设的机遇,坚持“四轮驱动”,做大做强小水电经济板块。一方面,深化认识,规划带动。通山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发展小水电经济板块作为转方式、调结构,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两型”产业来培植,科学开发,从规划入手,投资300余万元,完成了以厦铺河、宝石河梯级开发规划为重点的五大河流水电开发规划和小水电产业发展规划,从源头上避免了盲目发展、掠夺性开发。另一方面,优化环境,服务促动。组织水利、招商等部门认真做好项目论证、规划评审等前期工作,做到规划一批、储备一批、申报一批,吸引客商投资;利用农网改造项目,超前做好规划电站的上网线路设施改造;抓好小水电项目跟踪服务。目前,全县已建成水电站50座,总装机容量达到38180千瓦,占可开发量的51.4%;年发电量13000万千瓦时,占全县总用电量的34%,形成“以水发电、发电保林、以林蓄水”的良性循环。
四是构建农村新能源经济板块,力促农村废弃物向可再生能源转变。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生产向生态循环型转变,推动了农村新能源在通山县的快速发展。其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农村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积极探索具有山区特点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依靠科学技术、政策手段和市场机制,将传统“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物质流动方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方式,大力发展“畜沼粮、畜沼果、畜沼菜、畜沼鱼”等灵活多样的循环模式,上促畜牧业,下联种植业,直接带动农业内部生产结构优化,推动农村新能源发展。其二,把普及沼气池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为发展农村新能源提供了内生动力。自2006年开始,我们在农村大力开展“清洁家园”创建活动,整合财政、能源、扶贫、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项目资金,实施奖补政策普及沼气池、发展秸秆气和太阳能,促进了农村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带动农民在新能源经济板块中节能增收。目前,全县已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2座、2000户级秸秆气化站2座、户用沼气池2.7万口、户用太阳能2万户,年节省标煤3.13万吨,节支增收2000万元;同时带动了新能源产品销售网点和服务网点建设,全县销售网点和服务网点已近300家,从业人员达1000多人,覆盖农户面达80%。此外,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民的生活观念和方式发生显著变化,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和应用逐步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目前,通山县农村生活用能中可再生能源比重超过50%,80%以上农户的生活能源主要由清洁能源提供,70%畜禽养殖户建有沼气池,80%的中小型畜禽养殖场建设了沼气工程,已初步形成农村新能源经济板块,加快了通山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步伐。
刘阳摘自《经济日报》2013年9月20日
以科学规划引导城市建设管理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也在不断加快,但有些地方政府片面地追求城市建设的速度而忽视了质量,城市规划不科学,管理困难,各种问题频繁出现。比如,发展方式粗放,基础设施落后,加强社会管理的任务艰巨,等等。破解这些难题,科学规划是关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于城市建设和管理而言,应当从科学规划入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模式转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一,要科学规划,在认识我国国情和当地经济环境、人文状况的基础上,稳定有序并且有针对性的实施公共资源投入,防止资源浪费。一方面,要提前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明确整个地区发展的总体方向。在规划的时候贯彻高起点、高标准以及重科技的发展理念,考虑最大范围内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情况,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自由,在各个方面都做好相关的布局工作,并且结合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制定分期规划工作,防止出现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问题的发生,促进城镇建设的持续性发展。另一方面,规划建设要体现出地方特色,形成独特的城市形态和文化特征。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内在文化建设的缺失是造成千城一面的深层次原因,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加大对具有当地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的保护力度,彰显当地特色,体现城市品位。
第二,从发展质量来看,应该更加注重城镇的建设质量和管理质量,如城镇规划、基础设施、建筑质量和风格以及覆盖城乡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应急管理等。基础设施是城市的命脉,健康的基础设施应该考虑远近结合,体现城市的远见和智慧。一方面,要以便民、利民为出发点,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等方式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城市基础设施中的薄弱环节。比如,加强市政地下管网建设和改造,完善城镇供水设施,提升城市防涝能力;加强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加强燃气、供热老旧管网改造;加强城市配电网建设,推进电网智能化;加强地铁、轻轨等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增强城市路网的衔接连通和可达性、便捷度;做好城市桥梁安全检测和加固改造,确保通行安全,等等。另一方面,从我国目前城市的基础设施状况来看,安全设防的标准偏低,城市抵抗侵袭的能力不足,因此,对大多数城市来说,需要提高设防标准,展开城市基础设施的加固工作,改变面对灾害时的被动局面。在城市管理方面,可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智慧化程度,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比如,实施系统化指挥,理顺和强化城市管理机制;落实属地化管理,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加强和改善基层治理,积极推行网格化管理服务,努力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服务体系,不断探索城市管理新途径。此外,还可采用信息化手段,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实行精准化操作,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第三,要积极倡导生态文明的理念,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注重城镇综合承载力的提高,强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体而言,发展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市,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需要注意,包括:制定城市发展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推广技术的集成应用;着力提高绿色建筑比重,加快对老旧建筑的节能改造,推广供热供气的计量化;加强城市资源循环利用设施建设,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努力增加城乡绿色空间,保护和建设湿地,提高碳汇能力,等等。
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实体,更是一个社会综合体,是市民赖以生存的居住地,加强城市建设管理,还应当倡导公众参与,加强公众监督,广泛听取公众意见,不断提升城市规划管理的水平
刘阳摘自《经济日报》2013年9月20日
版权所有:汾阳市公共文化发展服务中心 2011-2024
地址:汾阳市鼓楼西街南侧7号楼 邮编:032200 电话:0358-7225440
晋ICP备1100113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