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开放时间: 汾阳市图书馆365天,天天开馆!
汾阳市图书馆《情报信息》第十期(2017年)
日期:2017年10月23日 来源:本站原创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重在四个融合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把握好方向,做好四个融合,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但也面临着产业和城镇各自盲目发展、没有形成协同合力等问题。这样就会导致,一方面城镇没有产业支撑,另一方面产业没有高质量城镇化基础支撑,产业和城镇处于粗放增长,结构和质量均处于较低水平。由此出现一系列问题,一是难以持续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好的发展机会。二是“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一些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过分追求宽马路、大广场,不仅造成大量资源的占用和浪费,而且也对社会性支出产生挤出效应。三是尽管城镇人口总量上增加,但不同人群之间的分隔程度也在增加。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矛盾。当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无法得到保障和提升,就不会有意愿留下来为产业和城镇的发展贡献一分力量。凡此种种,都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背道而驰。

  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推进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产城人融合”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从目前的理论和实践上看,这一概念基本局限于“一城一镇”。而若想真正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更应从“大”处着手,也即是地域上集中分布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之间的“产城人融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好四个融合。

  第一、产业融合。地域上集中分布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之间形成产业链条的分工与合作,建立产业集群。一是可以充分发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各种资源的关联性和互利性,实现它们之间产业的高度融合;二是形成区域规模经济效应,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各产业中的生产要素,产生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实现各类产业不同区域的联动与共赢;三是可以不断降低生产、交易和管理成本,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二、城镇融合。地域上集中分布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形成多核心、多层次城市群。一是可以消除区域壁垒,促进大中城市和小城镇之间的资源共享与要素流动,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进而促进区域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二是提升中小城市、小城镇参与产业承接和职能分工的机会和能力,实现它们之间专业化的分工协作;三是有利于公共服务体系的延伸和对接。

  第三、产城融合。产业融合和城镇融合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最终实现产业集群与城市群的融合发展。一是产城融合促进了产业空间与城镇空间的对接,增强产业体系与城镇体系的融合度,实现产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二是产城融合实现了集中性和规模性的双重叠加,产生更大的乘数效应、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

第四、产城人融合。在产城融合的依托下,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原则,促进人口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之间及其产业之间有序流动与聚集,进而使得人口数量和结构与产城发展相匹配,最终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均衡发展以及资源环境之间和谐共生发展。一是“人”的发展空间不断增大。产城融合会带来“人”的迁移空间和就业空间不断增大,发展机会不断增加,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状态、行为习惯也会随之不断改变提升,从而推动了“人”自身的发展。二是产城的发展空间不断增大。多策并举实现“人”在产业之间和城镇之间的合理流动,有利于相关资源的有效配置,由此实现城镇结构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等相互匹配,这样既有利于产业优化升级和城镇集聚高效,又可以避免“城市病”的发生。

 

靳琼摘自《经济日报》

20171019日星期四

 

 

版权所有:汾阳市公共文化发展服务中心 2011-2024

地址:汾阳市鼓楼西街南侧7号楼 邮编:032200 电话:0358-7225440

晋ICP备1100113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