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汾阳市阳城乡,提起刘存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之所以成为乡上的名人,是因为他实现了乡上几万名村民“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文化生活”的梦想。刘存家1979年参加工作,当过阳城乡文化辅导员。2006年,他当上了阳城乡综合文化站站长。多年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经验告诉他,阵地建设是基础。因此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提申请、写报告,请求筹建综合文化站。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当地政府在经济紧张的情况下,最终同意拨款60多万元用于文化站建设。2009年6月,总面积12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竣工了。如何让其更好地、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刘存家在文化站的醒目位置写下一段话:文化能让浮躁的社会、浮躁的城市宁静下来,在现阶段,文化担当着重要的使命。这是他对文化事业的理解。 为了使文化站办出特色、更有活力,刘存家开动脑筋,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与阳城中心小学联办“以经典为伴,与圣贤同行”诵读经典活动,请退休教师为孩子们解读《弟子规》等经典古文;与阳城中学联合举办读书与作文的有奖征文活动;组织各村 (社 区)的书法爱好者成立书法交流协会,每月的第一个周末到文化站集体练字,交流心得。为了改善文化站图书室面积不足的问题,刘存家四处奔走,筹集到20余万元资金,于2010年新建了一间150m 2的图书馆,并通过自购和动员社会爱心人士捐赠图书等形式,充实馆内图书量,目前该馆藏书7000多册。成为汾阳市乡镇图书馆的典范,图书借阅实现了系统化管理。
文化站建成后,刘存家大胆尝试市场运作模式,成立了汾阳市戏曲歌友协会,并将文化站内5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厅作为演艺中心,每周末为村民们献上精心打造的文艺大餐,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从2011年6月至今,已成功演出170余场,场场观众爆满,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目前,全乡26个村都成立了自己的文艺团队,舞龙、乒乓球、羽毛球、门球、拔河等活动在各村已形成常态化,群众文化活动呈现出新气象。为了更好地发挥综合文化站的作用,刘存家还为阳城乡13个不可移动文物点竖立了文物保护的石刻公告,并在乡文化站办起了民俗文物展览馆,展示各类文物展品200多件,免费供村民参观,创造了文化站的新亮点。而展览馆内各类民俗文物的收藏,并非一日之功,都是刘存家从做文化起,爬山越岭、走村串户自费收集来的。刘存家说,在展品收集过程中,有苦有乐,有时为收集一件文物行程数百里,有时因与一件文物失之交臂,几晚都难以入睡。据粗略统计,10多年来刘存家用于收集文物的资金达20多万元,所收文物均免费展出供群众参观,从未向政府要求任何补偿。刘存家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每天傍晚他在文化中心前安装好广场舞音响设备,然后在图书馆内组织孩子们看书。跳广场舞的村民们说:“大人在外面跳舞,小孩在里面看书,我们很放心。”如今,综合文化站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站内图书阅览,书法、美术、舞蹈培训,多功能演艺厅、民俗展览厅、电子阅览室等常态运行,备受欢迎。据统计,从2011年7月至今,他们共接待借书读者3000多人次,接待参观民俗文物展的观众4500多人次。刘存家常对同事们说:“提升文化站的自身地位,要靠我们自己搭建宣传平台。”从2011年开始,随着汾阳“文化强市”口号的提出,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刘存家办起了一份季刊——《阳城文化》,里面包含“信息动态”、“人物推介”、“作品选登”、“新闻转载”等栏目,分期对该乡文化活动典型人物进行推介,选登阳城籍作者公开发表的作品等,免费赠阅,受到各级领导和群众的高度赞扬。
小舞台也可以实现大梦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刘存家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他成功地使乡镇群众文化工作打开了新局面,让乡里人享受到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精神文化大餐。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文化战线的“刘管家”。(张向东)
摘自吕梁日报2013年9月30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