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小企业活力倍增
——专访山西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杨俊青博士
记者:今年1月17日,博鳌亚洲论坛2013中小企业发展论坛在海南博鳌开幕,这是博鳌亚洲论坛成立10余年来,首次举办中小企业专题会议。那么,在人们纷纷关注中小企业发展时,我省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如何?
杨俊青:中小企业从诞生起,就具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能快速满足市场需求的天然特性,是全球尤其是我国与亚洲各经济体多年来保持快速发展的驱动力之一,是整个市场经济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微观基础。
就拿我省来说,到2011年底,我省大、中、小、微企业共9.076万户,占全省企业总户数的99.6%。其中,中型企业2400户,占全省企业总户数的2.64%;小型企业2.2万户,占全省企业总户数的24.24%;微型企业6.6万户,占全省企业总户数的72.72%。一般大企业在自然垄断、公共产品、高科技、关乎国计民生等方面起作用,而占比例很大的中小微企业,对解决就业、社会稳定和经济稳步增长、实现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再看2012年1到6月份的几个数据,我省中小微企业完成增加值1954亿元,同时增长18.6%,增幅比前5个月回落3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完成5771亿元,同比增长18.35%,增幅比前5个月回落2.5个百分点;上缴税金298亿元,同比增长20.32%,增幅比前5个月回落4.2个百分点。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小微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数据也反映我省2012年上半年,中小微企业运行总体稳中趋缓的现状。受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资源型产品需求下降、价格普遍回落,库存增加,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等不利因素影响,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回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由此可见,中小微企业“稳增长”任务十分艰巨。
记者:从您的角度看,我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遇到了哪些方面的问题?
杨俊青:有关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中小微企业有1100万户,占经济总量的60%;我省中小微企业有9.04万户,占全省经济总量的40%。单从户数上来看,山西中小企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山西要实现工业化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在拉动经济的投资、消费、出口的三驾马车中,我省不但消费率低,个体投资积极性也不高。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省的储蓄率远高于其他省份,一度位居全国之首。老百姓赚到钱后,大都存到银行里,搞投资创业者甚少。在这样的发展现状下,如何激励个体投资创业积极性,又如何提高消费率、盘活山西经济,提升内需将是政府及中小微企业实现山西转型、跨越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我省现存的中小微企业来说,一方面面临原材料与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与融资的顽症;另一方面,受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出口不足,生存较难。从这个角度来看,我省中小微企业生存环境和创业环境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记者:那么,对于中小微企业自身而言,应该如何寻求突破?
杨俊青:我认为,中小微企业发展须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相结合。
其一,有助于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三农问题解决的实质和核心,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如何转化?这就主要靠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好,转向中小微企业的农业劳动力能长久就业。他们没有了后顾之忧,方能将自己的承包地彻底转给种田能手,农业规模化发展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方有基础;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就有了突破口。由此可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如何,直接关系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又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发展机遇。
其二,建立起发展的长效机制。首先,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必须集聚与集中,这样就会形成生产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生产区后,要生活就会再建设形成生活区,城镇就会慢慢发展起来。其次,城镇化建设为提高消费率与中小微企业发展建立起长效拉动机制。再次,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为城镇化而城镇化,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
记者:据您所知,我省政府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杨俊青:我省的中小企业局提出了许多好的思路,采取了很多措施。而最近的思路与措施,主要是要与我省高校合作建立相关研究院,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这样,不仅有利于相关部门掌握全省中小微企业的现状,及时发现问题,而且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进而有力地推动中小企业转型跨越发展。
记者:从研究者角度来看,2013年,山西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前景如何?
杨俊青:这可从中小微企业内外两方面来看:
从企业内部发展来看,融资难,原材料价格上涨,依然是要想办法解决的难题。
先谈谈融资难的问题,融资难依然是2013年中小微企业需要解决的难题。难题的解决主要依赖于中小微企业自身诚实守信、合法经营,赢得社会与银行的信任。
再看原材料价格,预计2013年的要素成本还会有所上升。面对这样的问题,首先,要求中小微企业转变发展与管理方式,由过去的大量要素投入,转变为提高要素的边际产出率,提高效率。其次,对于人力方面,过去把人力当成本来看,现在应转变观念,建立薪酬激励机制,应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激励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再者,低收入者薪酬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吸引高素质人才。
从外部环境上讲,政府应提高服务意识。
一方面,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农民工培训机构,提高农民工的素质,提升他们的适应力;另一方面,政府可酌情降低对中小微企业的税收,采用灵活的税收机制,对不同企业实施不同的税收制度,比如针对创业的企业,可以采用过去对外企的“3年免,3年减”的税收制度。再者,政府在中小微企业的注册、审批中要削减程序,提高效率。街道管理部门要尊重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农业劳动力,在全社会形成创业光彩、劳动光荣的良好氛围。
靳琼摘自《山西经济日报》
2013年1月20日